“柱子票”、抽盲卡、抢票难……看场演出为什么这么难?|环球今热点


(资料图)

门票花了上千元,演出现场却被“柱子”挡得严严实实;热门剧目不公布演卡司,同样的票价背后却是参差不齐的表演质量;抢票瞬间售罄,黄牛票却应有尽有……一段时间以来,演出市场的“槽点”屡屡引发共鸣。本是令人期待和感到幸福的线下演出,为什么有这么多烦心事儿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。

图片来源:扬子晚报

“演出市场确实热起来了!”售票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开票项目、演出场馆附近越堵越长的车流,歌迷、影迷、戏剧迷们的热情,比夏日的气温还要攀升得迅猛。数据显示,仅今年2、3月份,某平台销售演出4.7万场,是2019年同期的3倍;票房规模和购票人次比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127%和87%。然而,从“一票难求”到“货不对板”,关于演出市场的投诉和纠纷也在增加。

线下观演,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。作为“卖方”的主办方或剧组提供产品和服务,作为“买方”的观众通过购票完成消费。卖方拥有定价权,同时也有着保证演出质量和安全的责任。实际上,由于演出的“一次性”和“现场性”,观众很难像购买商品一样提前公开透明了解详细信息。所以,“先付后享”的消费体验,不能仅仅仰赖观众的热情和信任,更需要市场环境的规范和有序。

哪些情况会影响观看体验呢?社交平台上,很多观众有“一肚子苦水”要倒。首先,类似“柱子票”等遮挡严重的座位,本就不应该公开售出;“挂壁”等部分影响观看体验的座位,业内会倾向折价售卖或者提前告知观众;合格的演出团体还会充分考虑乐队、音控、摄像摄影等可能对观众产生影响的点位,在彩排和合成阶段提前做好安排,等等。

更大的“痛点”还是在演出本身。近日,某热门演出的巡演中,本该随着音乐升到空中的大吊灯突然卡住,不得不暂停演出开始修灯。有现场观众感叹:“刚要热泪盈眶结果笑了起来”。除了舞台品控,演员也是演出质量中非常重要的部分。目前,绝大多数剧目会在开票前公布卡司排期,供观众选择心仪的组合,如果出现临时“炸卡”,即更换演员,会为观众开放退票通道。而某经典IP改编的中文版音乐剧,在多组卡司演唱和表演上存在较大水平差异的事实下,仍然坚持以“盲卡”形式开票。“喜欢剧目就要接受盲卡吗?”很多剧迷为此感到纠结,一旦“猜”错了,同样的票价买不到同等质量的体验,成本完全由观众来承担。

为什么本该公开公平的观演关系,却总有个别“霸王条款”?本质上还是演出市场的产品供给,跟不上井喷式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。从年初开始,观众渴望回归演唱会、剧场的迫切愿望,刺激了演出市场的爆发式“复苏”。抢票难,热门项目出现几百万人同时抢票的“盛况”;黄牛多,扰乱正常买票、观演行为。一些主办方在“回血”“挣快钱”的心态下,排队“官宣”、扎堆开票,有的项目提前半年以上、没有筹备好就急着开票,甚至直接把优质座位预留给黄牛售卖,凡此种种,给观众添堵,也给市场添乱。

说到底,演出也是一种产品,讲究的是货真价实。倘若只重视眼前而罔顾长远,忽视演出质量和服务、不尊重甚至伤害观众感情,再高的热度也无法持久。培育一个健康而持久的演出市场,是比刷新票房数据更值得努力的方向。